交通具有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作用,決定著未來區域發展的前途和命運,是加快建設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級宜昌的關鍵支撐。市委七屆五次全會提出,宜昌市依托世界級重大工程,打造內暢外聯的高能級綜合交通樞紐。連日來,市交通運輸局以勇當“樞紐賦能”排頭兵為己任,組織系統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學習市委全會精神,廣泛開展理論學習、研討交流、比學晾曬、周學周考,推動市委全會精神入腦入心,著力將理論學習成效轉化為工作實踐成果,切實推動市委戰略決策部署在交通運輸行業落地生根。
就交通部門如何具體貫徹落實本次會議精神,記者專訪了市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局長胡朝暉。
“我們將深入踐行市委雙碳引領、樞紐賦能、強產興城‘三大戰略’,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能級的綜合交通樞紐,不斷做強做優樞紐經濟,將交通樞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勝勢。”胡朝暉表示,市交通運輸局將從三個方面持續發力,在加快建設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級宜昌的歷史進程中當好開路先鋒。
聚焦“綠色示范”,打造低碳交通。開展“美麗宜道”建設攻堅行動,建成2000公里以上“三廊九環”“美麗宜道”,串聯66個主要景區,將G348打造成全國“交旅學”融合公路景區。開展港口岸線高效利用行動,創新建立低效岸線預警、退出和新增岸線競得機制,著力提升岸線通過能力。開展綠色車船迭代升級行動,推廣綠色低碳運輸工具,力爭全市新能源公交車、出租車、網約車占比分別達到80%、20%、98%以上,新能源船舶年建造量占比達到10%以上。開展綠色港口提檔升級行動,全面提升綠色港口高質量發展水平,打造綠色智慧港口試點范式,共同締造“美麗鄉村渡口”,努力建設安全便捷、智慧綠色、經濟高效、支撐有力的內河一流強港。開展綠色航運擴能提質行動,暢通“一干兩支四庫”高等級航道網,推進航道區段標準一體化,加快發展綠色航運新業態,爭創全國內河綠色航運發展示范區。開展公路綠色能源替代行動,確保國省干線充換電設施最大間距不超過80公里,讓新能源汽車“回得了家、出得了城、下得了鄉”。
聚焦“擴能提質”,建設綜合樞紐。加密高速大骨架,實現縣縣通縱橫2條高速公路、15分鐘上高速,中心城區10分鐘上高速,95%鄉鎮30分鐘上高速,宜昌至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北部灣、成渝雙城城市圈高速通達縮短至10小時以內。提能國省干線網,實現宜荊荊都市圈高等級公路互聯互通,東部縣市一級公路、高速公路快速直達,中心城區一級公路連接城市快速路和高速入口,西部山區鄉鎮實現二級公路通雙通道。暢通水運大通道,打造以翻壩轉運、三峽旅游、多式聯運、工業輸出為主要功能的現代化港口,推動億噸大港爭先進位,力爭到2025年港口吞吐量突破1.5億噸。
聚焦“先行牽引”,發展樞紐經濟。加快打造三峽航運中心,探索發展航運總部經濟,為航運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全要素集聚服務。大力發展三峽旅游,力爭水上客運量突破500萬人次,打造內河游輪第一品牌。加快推進多式聯運,實現水、公、鐵、管集疏運方式高效銜接,基本形成大宗貨物及集裝箱中長距離運輸以鐵路和水路為主的發展格局。協同推進“電化長江”,高水平運行綠色智能船舶研發工作室和宜昌船舶審圖中心,探索建造重載滾裝新能源船舶,培育三峽區間磷礦運輸綠色示范航線。擦亮國家公交都市品牌,堅持公交優先戰略,鞏固提升國家公交都市建設成果。完善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力爭2個縣市成功創建國家城鄉交通運輸服務一體化示范縣。(記者 何冠英 通訊員 王銀環)